fb.jpg  

facebook儼然已成為許多人主要的社交工具。然而其特有的臉書精神也常備受爭議。

近來觀察了一陣子的臉書文化,對於這新型態的網路社群工具有了一些看法......

 

臉書是繼部落格與微網誌後,新一代的web2.0產物。除了延續部落格分享的精神,臉書把人與人的之間的距離拉的更近了。秉持"六度分隔理論" (地球上任何不相識的2個人,可以透過6個人產生聯繫),也幫助許多人找到失散多年的親人或朋友。在維繫感情方面,臉書確實是功德無量!!

facebook會這麼流行的原因,也許可以歸咎於其訊息傳遞快速的優點。雖然部落格、MSN或噗浪也是網路上的溝通橋樑,但在訊息發布及回應上,卻無法像臉書那樣透明迅速。在這充斥速食文化的年代,臉書成功地抓住許多人的心。

 

臉書文化

稍微玩過臉書的人都應該感受過其獨特的無壓氛圍。塗鴉牆上不停跳動的心情留言、連結分享,忠實地傳達著當下人們的各種情緒反應。有人興高采烈地分享私家照片、有人面對工作發牢騷、也有人熱衷報告生活瑣事。宛如浮世人生的情境實錄,每天都在臉書上上演。而這些跑馬訊息,也隨著動態的不斷更新推移,逐漸消失在螢幕上。人們永遠都在期盼新事物,而每則訊息都像草莓蛋糕一樣,如不及時品嚐便會很快過了嘗鮮期。

臉書訊息所反映的,也許就像我們永遠無法抓住時間一樣。然而,因為臉書,我們得以看到不同的世界,也因為臉書,我們得以在庸碌的生活中,找到一處可以短暫放鬆的空間。

 

隱私權問題

儘管如此,這樣的空間是否能給予使用者足夠的隱私,是臉書常被質疑的。臉書所開創的,是一個讓使用者以真實身分在網路上與他人進行交流的空間。你在真實世界認識的人都可能利用這平台,得知你的各種動向與喜好。因此,當我們發佈訊息時,同時也須面對著被眾多親友檢視的壓力。在這樣的空間裡,如何從容表達自我想法,變成一門學問。然而我們必須承認,人際關係本來就是複雜的,對於不同的人也必須像寫程式一樣針對不同狀況給予不同指令。畢竟我們不可能在面對朋友或親人時都說著同一種語言。而顯然地,要在臉書上妥善處理人際隔間的問題,似乎不是非常容易!

另一個常引起爭議的是個人資料的隱私問題。過去曾有媒體報導臉書會竊取用戶資訊並轉賣給廣告商,或者監控使用者的網路行為,進而研究每位用戶的使用習慣。每按個"讚"或使用應用程式,都可能有洩漏個人資料或中毒的風險。儘管臉書一再宣稱他們極重視用戶隱私,但近來一連串的新聞事件還是讓人不禁懷疑,臉書真的不會把我們給賣了嗎?

也許,當資料放上網路,就已經沒有隱私可言。但個人認為,資料曝光的問題還是取決於使用者願意提供給臉書多少資料。當用戶在網路上提供越多的私人資訊,相對的所需承擔的隱私風險也就越高。如果無法阻擋別人洩漏你的資料,最好的辦法還是減少在網路上活動吧!

 

刺蝟的距離

臉書文化的產生,或許就是源自這種獨特的空間氛圍,讓許多人在發言上謹慎許多。最常見的就是一些無傷大雅的言論或者朋友之間的閒聊慰問。

有時候,總覺得人實在是種矛盾的動物。想要試圖與別人拉近距離,卻又害怕傷害到彼此。就這樣如刺蝟般地一進一退,我們在臉書上不斷拿捏與別人之間的距離。而轉換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也何嘗不是如此呢?

 

to be or not to be?

儘管臉書不是十全十美,但對於它在人際互動上的貢獻我還是給予肯定的。為了能關心週遭的親友,我還是會繼續使用臉書。只是我會傾向把它當作是種社交工具,而不是抒發個人想法的地方。相較於臉書的高調溫情,我還是比較喜歡部落格的低調優雅。也許少了點激情,卻多了點寧靜與自由。

有時候,還是關起門來說話比較自在吧!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SNS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smine19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