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gether02.jpg    

中國電影中,少見的題材。


來自藍領階級的音樂天才築夢的故事。  


電影簡介:

導演: 陳凱歌
片長: 116 min
出品年: 2002


最近看了一系列的音樂電影,發覺這部大陸的片子十分發人省思。也許是自己也學習音樂的關係,對於片中角色之於音樂的期許及追求心有慼慼焉。


學音樂,一直是屬於有錢人的專利。對於中國蘇州藍領階級的劉家來說,是奢侈的夢想。要不是當年劉小春的母親遺留了一把小提琴給他,也許這家人跟音樂根本沾不上邊。

劉小春是個音樂奇才,靠著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及父親用心的栽培下,年紀輕輕就已在音樂比賽中拿下眾多獎項。然而他的父親卻不因此感到自滿。他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一個傑出的音樂家,因此不惜為兒子奔走,拜訪名師。

一次比賽的機緣,劉成偷聽到江老師稱讚小春當天的表現,當機立斷,請求他指導小春。江老師,這個才氣縱橫卻個性頑劣的音樂家,不按牌理出牌的教學方式,引領小春用心去體會音樂的美感。

然而他不能保證小春日後的成就,於是,劉成又帶著小春拜另一個名師,余教授。在他的帶領下,小春離成功之路越來越近,卻在國際比賽前夕,發現了過往不為人知的秘密........

看著這部電影,常會讓我回想起以前鋼琴課上的種種:

 


 音樂的感受力 

老師嘴邊常說的,
音樂要帶有情感不然只會淪為空有技巧的琴匠。

即使是一首簡單的曲子,但如果能充分傳達他所要表現的意涵,即便技巧再簡單,也是首好曲子。

學過音樂的人都知道,練曲子難的不在於技巧,而在於是否能奏出箇中韻味。

小春的音樂性與生俱來,拉出的音樂渾然天成,深得人心。也難怪余教授第一次聽到他的演奏時頗為驚艷。

你的琴聲中有傾訴。他給小春這樣的評語。

音樂這領域,有時很現實。技巧可以靠日後琢磨,但對於音樂的表達卻不是靠練習就能達到。有人練了好幾年,卻總是有個瓶頸無法突破,不是技巧問題,而是不懂曲子真正的意涵,及創作者當初創作的心路歷程。
當演奏的音色無法產生共鳴,再怎麼絢麗的技巧,聽起來也只是一堆空泛的音。

然而情感的表現談何容易,考驗的不只是演奏者的音樂性,還有人生經歷。若非身歷其境,只能透過體會或聯想,這恐怕才是最難的。
也因此,當我看到林雨的琴藝備受余教授批評時,非常瞭解她的沮喪及無奈。那種即便努力追求,卻無法真正駕馭音樂的感慨。

世界上唯一不能贈送的就是感情,感情得靠你自己 

余教授的箴言,真的說進了所有音樂人的心坎裡。



 中國的音樂熱 

這部電影讓我想到近年來中國鋼琴家朗朗叱吒國際樂壇的新聞。朗朗被譽為20世紀莫札特的化身。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,讓他年紀輕輕就能獲得國際音樂大獎,錄製唱片,成為一個在世界各地巡迴的職業音樂演奏家。而成功的背後,也讓人對他的學習過程好奇。

他的父親自小發現他的音樂天賦,便極力栽培他。別人在玩耍時,他則與鋼琴朝夕相處。童年的回憶裡,沒有嬉戲,只有父親嚴苛的要求。為了尋求好的音樂學習環境,他的父親可以放棄工作,當他的貼身助理,盯著他練琴、找老師,甚至帶著他遠赴美國求學。

看到08年北京奧運上,朗朗在鳥巢中間的演奏,清澈如流水般的琴聲,流洩在整個會場,在瞭解他的學習背景後,我才明白,成功沒有偶然。

而這幾年,因為朗朗在國際樂壇享負盛名,讓中國地區也掀起一陣古典音樂熱,鋼琴的銷量也特別好。有人感謝朗朗,把古典音樂帶進中國。在文革之後,來自西方的古典樂,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的被接受,而不是躲躲藏藏的,被公安視為靡靡之音。(文革時期的西方古典樂被如何定義,可參考電影 "紅色小提琴" (1998)

在片中的小春身上,我看見了朗朗的影子,有著一個為了兒子成就,不辭辛勞的父親。

 


 音樂裡的成功 

在片中,劉成一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成功,因此不惜踏破草鞋也要尋找一個好老師。所謂望子成龍,是所有當父母的心願。但在音樂的領域中,成功的定義究竟為何?

許多玩藝術的,對於社會所定義的成功(財富、名利)是叱之以鼻的。他們認為,追求藝術,是為了滿足知性上的渴望,是外在的物質生活無法給予的。劇中的江老師就是個顯著的例子,有著滿腹的音樂理想,卻拒絕跟名利妥協,且厭惡比賽的黑箱作業。而另一派像余教授這樣的人,透過作育英才,不僅讓自己在音樂教育界佔有一席之地,也為自己賺進不少財富。這兩種人物在現實生活中都大有人在。

在一般社會的眼光中,余教授是個成功的音樂教育家,因為他培育菁英,為國爭光。在他身上,有著劉成及多數人所嚮往的成功光芒。

也難怪劉成在偶然聽到余教授學生的音樂會時,會斷然決定要幫小春換老師。
對他來說,成功的保證遠比任何事都來得重要。

但令人玩味的是,他看到的就是所謂的成功嗎?

不諱言,能在樂界享有知名度必定也是經過一番努力。但導演在電影中穿插這一段其實別有用意。在風光的演奏會後,余教授卻提醒這位當紅的演奏家,要注意他的音樂事業,因為他看見了危機。

觀眾鼓掌不是因為你的音樂,而是你的名氣。

這是一段意味深長的對話。曾經因為動人的琴聲,才讓這位演奏家有今天的成就。但卻也因為成功,而讓他不再享受音樂自身的感動。品嚐了成功的滋味,卻也讓他遺忘了那些埋在最底層的悸動。人心變的不再單純,音樂亦是如此。

如何讓自己的事業歷久不衰並保有對音樂的初衷?

也許
外化而內不化是這位演奏家當前的課題吧!


反觀小春呢?

少了這層社會化,拉琴的動機顯得單純許多,也因為這樣的動機,更突顯出他的可貴。

自小他拉琴的動機從不是為了比賽得獎,而是純粹對音樂的熱愛,甚至是後期對情感的寄託。

一直以來,小春的世界裡大概就只有父親和那把母親遺留下來的小提琴。但從在北京遇見莉莉開始,他的生命便起一個轉變。練琴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苦日子,拉琴也不再是為滿足大人的虛榮心,反而變成一件別具意義的事。他為莉莉拉琴,整個生活都繞著她轉。在莉莉身上,小春似乎找到了一種有別於父愛的寄託,也許是對異性的好感或對母愛的渴望。他的琴聲中比以往多了點柔情。
 

小春生活的起伏連帶影響了他的音樂。在莉莉面前的釋放、在余教授面前的壓抑,一個青春期的孩子,用他最直率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。

在電影尾聲小春的身世揭曉那一刻,他斷然放棄參賽的機會
,奔回車站只為見父親一面。他明白,沒有了父親,就等於沒有了支撐他音樂的力量。所謂的功成名就對他來說,都遠不及父親在他心中的份量。回想起父親為他做過 的一切,小春突然頓悟了 這首帶著感恩主題的參賽曲子是最該獻給父親的

即使放棄了可能成名的機會,小春還是成功了,而這種成功的滋味甚至遠超過任何獎項所帶來的滿足感。因為他順從自己內心
做了一個對自己最好的選擇。在熙攘的車站大廳裡,望著準備返鄉的父親及送行的莉莉及江老師,用他豐沛真誠的情感,奏出這一生最動人的曲子。

沒有了輝煌的舞台,音樂還是能在其他角落演出;沒有了頭銜,音樂依然能恣意飛揚。人對於音樂的追求,最初衷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實踐生活中的各種感動而存在的?

完全發自內心,為了心中的感動而演奏的音樂

我相信,這種非由名聲堆砌出來的樂聲,才是最美最沒有雜質的。


電影預告片

 


電影配樂

因為是音樂電影,劇中的配樂也非常值得介紹。片中選用了很多經典的小提琴曲目。

1.  Sarasate -Carmen Fantasy (薩拉沙泰:卡門幻想曲)
2.  Debussy - Golliwog's Cakewalk (德布西:
黑娃娃的步態舞)
2. 
H. Vieuxtemps - Violin Concerto N. 5 In A (Excerpts) (魏奧當:A大調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 - 終樂章)  
3.  Sunshine Over Tashkorgan (陳剛: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)
4. 
Conus - Violin Concerto In E (Excerpts) (柯努士: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- 節錄)     
5.  Verdi - Chorus "Va Pensiero, Sull'ali Dorae" From The Opera "Nabucco", Act 3
    (威爾第:歌劇 "那布果" 第三幕大合唱 "乘著思念金色的翅膀")     
6. Giacomo Puccini - Nessun Dorma (普契尼: 公主徹夜未眠)
7. Sarasate - Zigeunerweisen (薩拉沙泰:流浪者之歌)
8  Nicolo Paganini - Caprice N. 1 In E Major (帕格尼尼:E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隨想曲)     
9.  Lizst - Consolation N. 3 (李斯特:第三號安慰曲 - 小提琴版)     
10.
Tchaikovsky
- Violin Concerto In D (3rd Movement) (柴可夫斯基: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- 第三樂章)     
11. Bruch - Scottish Fantasy (Excerpts) (布魯赫:蘇格蘭幻想曲 - 節錄)     
12. Sibelius - Violin Concerto In D (3rd Movement) (西貝流士: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- 第三樂章)
13.
Ravel - Tzigane  (拉威爾:吉普賽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smine19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