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prince and me

 

無聊時看HBO,總能看到幾部漏網的片子。看電影那麼久,會發覺許多電影間的雷同之處。

最近又看到一部 "麻雀變王妃" ,忍不住發現,好萊鎢很喜歡炒作這種劇情...

 

也許就是為了符合許多女性的擇偶心態吧!  嫁個金龜婿,讓下半輩子鹹魚翻身。

 

其實這種劇情是有緣由的。記的沒錯應該是從 "窈窕淑女"   (由奧黛莉赫本主演)開始。

該劇改編自英國大文豪 George Bernard Shaw 的 Pygmalion劇作  (更早的典故出現於希臘神話Pygmalion故事)

 

系列電影劇情簡介

窈窕淑女(My Fair Lady)

一位語言學家跟朋友打賭,能把未受過正統教育的賣花女(奧黛莉赫本飾演),在短期內變成舉止端莊、談吐優雅的氣質女。後來他成功打造了賣花女,也和她墜入愛河。

 

麻雀變鳳凰 (Pretty Woman)

事業有成的企業家(李察吉爾飾演)邂逅在比佛利山莊徘迴的妓女 (茱莉亞蘿勃茲飾演),女主角的自然不做作,及豁達的個性,對企業家產生微妙的情簇,也改變了兩人的關係。

 

麻雀變公主(Princess Diaries)

一美國女高中生(安海瑟威飾演)被揭露是歐洲某小國的繼承人,從此改變她的一生。

 

麻雀變王妃 (The Prince and Me)

丹麥王子為逃避王室給予的壓力,及嘗試體驗人生,前往美國就讀大學。認識同班同學珮姬(茱莉亞史提爾飾演)。女生獨立堅強的個性,不同於時下女生,讓王子動了真情。但珮姬卻面臨,成為丹麥王妃,或者忠於自己生涯目標,成為醫生。

 

劇情比較

其實這幾部片都非常地通俗易懂,但在看過一系列這種電影後,卻發現有個微妙的關係: 因年代差異,女性價值的轉變

早期的社會,女性沒有受教育的權利,除非生在權貴家庭。以"窈窕淑女" 中的奧黛莉赫本所飾演的,即是一個顯明的例子。發音不全,用字粗鄙。一個完全屬於下層社會的人物。當時的社會認為,一個理想的女性應當是,舉止優雅,談吐得體。當個漂亮的花瓶也無妨。
這觀念到之後的 "麻雀變鳳凰"  "麻雀變公主" 中都還有這種影子,只是程度的多寡。

 

在父權體制下,女性不是決策者,而是受支配者。

 

然而在 "麻雀變王妃" 這部電影中,卻有個極大的轉變。女性不再是默默聽從命令的一方。她可以有聲音,有想法,有抱負。

從女主珮姬身上所散發的自信風采,是讓丹麥王子為此傾心的主因。她不同於其他女生,有目標,致力爭取學習進步的機會,也因此在面臨麵包和愛情時,她左右為難。不想因嫁入豪門而放棄了畢生的夢想。這在過去的社會,根本不可能發生。唯有依靠男性,女性才有存活的能力。

在這系列電影中,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,畢竟在現今社會,對女性來說,攀上枝頭固然很好,但它已不是絕對的選擇了!
順著時代潮流,導演懂得在劇情上靈活的變動,除了呼應大環境的改變,也在暗示這年頭的女生,如何定位、塑造自己。

相信劇中女主角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了 !

 

princess

 

 

電影年代表

片名 出品年 演員
窈窕淑女(My Fair Lady)
1964 奧黛莉赫本
麻雀變鳳凰 (Pretty Woman)
1990 茱莉亞蘿勃茲
麻雀變公主1, 2 (Princess Diaries) 2001 安海瑟威
麻雀變王妃1,2  (The Prince and me) 2004 茱莉亞史提爾

 

ps.

*"麻雀變王妃"的王子確實很有貴族氣息,標準的歐洲臉孔 (He's a British) : p

*順便找到一個flickr相簿,當中有My fair lady的義大利手繪版劇照,為少見版本 (這是部很值得花時間探討的經典電影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smine19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